<option id="q2qqq"><noscript id="q2qqq"></noscript></option>
<blockquote id="q2qqq"><center id="q2qqq"></center></blockquote>
  • <table id="q2qqq"><center id="q2qqq"></center></table>
    臺灣自由行旅游知識大陸人在臺灣 尋找臺灣人溫和和敦厚的秘密

    大陸人在臺灣 尋找臺灣人溫和和敦厚的秘密

    來源:去臺灣旅游網 發布時間:2013-04-18 作者:責任編輯

    每一個到過臺灣的大陸客,都對臺灣人的素養印象深刻,臺灣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內在涵養和文明,究竟來自哪里?這是我到臺灣之后,一直在努力探尋的臺灣的「秘密」。中華傳統文化

     每一個到過臺灣的大陸客,都對臺灣人的素養印象深刻,臺灣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內在涵養和文明,究竟來自哪里?這是我到臺灣之后,一直在努力探尋的臺灣的秘密。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潤,溫良恭儉讓思想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養成,現代公民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……當然是其中的幾種解釋。但是,一個偶然的機會里,我找到了另一個未必準確,卻也可供參考的答案──

     
     
    小廟佛會上的頓悟
    來臺后沒多久的一天,因氣溫驟降,細雨紛紛,我路過萬華區西寧南街時,看到一座廟,便進去躲雨。
     
     
    這是一座建在繁華的鬧市街頭的廟,名曰法華寺。它沒有大陸寺廟常見的那種雄壯嵯峨、威武莊嚴、人來人往,而是很小、很清靜。整座廟只有一座殿堂,里面供奉著觀世音、如來等菩薩,香客很少。十幾位頭發花白的老婆婆穿著黑色海青,準備舉行念佛會。
     
     
    一位老居士見有人進來,輕聲問我是否愿參加。我從未參加過這樣的活動,對佛教的規矩和禮儀也一無所知。但不知為什么我卻答應了。
     
     
    殿堂內的佛像、佛龕和香爐被擦得發亮、一塵不染,佛堂的地板也擦得干干凈凈,進入佛堂竟然像進自己家一樣,需要換拖鞋。這與我印象中在大陸常見到的寺廟內蛛網密布、積塵漫天的情景大相徑庭。
     
     
    佛堂門口的臺階旁擺放著一個鞋柜,我換了鞋,拾級進入佛堂。在老居士的指導下,我站到了穿黑色海青的居士隊伍的最后。
     
     
    念佛會開始了。法師敲著法器,帶領眾居士開始按儀規繞佛、拜佛、唱誦和上香。老居士給我拿來經本,讓我跟著法師和居士們一起唱誦《爐香贊》。清澈悠長的法音繚繞在殿堂里,如從云端飄來,一種新奇、從未有過的感覺涌上心頭。
     
     
    唱誦間,我突然想起,就在不遠處的西門 町商圈人潮擁擠的街道旁,也矗立著一座年代久遠但是香火鼎盛的天后宮。大陸的寺廟多建在遠離城市喧囂、風景優美的名山大川中,臺灣的寺廟卻建在繁華的鬧市,緊挨著充滿商業氣的店鋪,這是否為了方便信徒們平日燒香、拜佛、念經?就像大街小巷隨意都可找到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堂一樣,把寺廟建在緊鄰著居民生活的 地方,可以方便佛教徒們把燒香、拜佛、念經當作一種日常生活,讓他們時刻謹記積善行德?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脫下海青后的老婆婆們,馬上快樂地聚在一起討論著今天買什么菜、孫兒孫女們有什么高興事兒──他們確實就是住在附近的鄰居。每天念經,是他們生活中一種必不可少的程序。
     
     
    信眾們多是女人。一個寬厚、慈悲的母親,培養出的當然是一群溫和敦厚的孩子。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擁擠著虔誠的信徒
    為了驗證我的頓悟,我花了一段時間,專程到臺北幾座有名的寺廟里作了一番調查研究。臺北有3座捷運站點的名字,就是寺廟:善導寺,行天宮,龍山寺,且都在最為繁華的中心區或商圈。
     
     
    誰也不會想到,善導寺的大雄寶殿,就正 對著穿流不息的忠孝東路,牌坊距離馬路只有幾米遠。附近的善男信女,隨時可以走路或坐捷運到大雄寶殿里進香供佛。在大雄寶殿的佛堂里,一些志工正在擺放花盆和花籃,準備清明節前即將舉行的祈安大法會。幾位婆婆和一位老爺爺,還有一位40來歲的女士,拎著包包,進到大殿里跪下,虔誠地念完經,然后先后離去。一位穿著打扮不大入時的50多歲女士,急匆匆地走進來,跪在菩薩像前,拜了三拜,然后扔下兩個硬幣,看看是硬幣是朝上還是朝下,似乎不滿意,又拜了三拜,再扔下硬幣。如是者三,才滿意地離去。
     
     
    行天宮則位于松江路與民權東路的交叉路口,占據了最繁華處的十字路口的一角。行天宮是臺北市香客最多的一間廟宇。我去時,既不是周末,也不是節假日,但宮內卻排著一列列的長隊。宮內一位師父告訴我,平常這里都是這么多人,周末和節假日人還要多很多。
     
     
    與在佛教寺廟所見到的稍有不同,來行天宮祭拜的年輕人居多。一位拿著經書坐在后面念念有詞的40多歲男士對我說,他不算是正式信教的,但是斷斷續續讀了一些經書,都是教人行善的,覺得有好處,因此沒事就來這里念念經書。
     
     
    回到捷運行天宮站,在站口標注的周邊地圖上,我發現附近的寺廟非常密集,粗略一數,竟然高達18座寺廟!就在行天宮一街之隔的路上,還有三四座寺廟。這些寺廟顯然已經成為臺北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如果沒有信眾們的經常光顧,這些寺廟也不可能存活下來。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著名的艋舺龍山寺同樣位于人口非常密集 的地方,它的旁邊就是同樣著名的艋舺夜市。龍山寺前殿供奉的是佛教的觀音菩薩,而后殿供奉的卻是關公、華佗、媽祖、朱熹甚至月下老人等其他教派的神祇,他們面前的祭拜者和信眾都同樣的多。而且,信徒們祭拜過觀音之后,仍然可以祭拜道教和其他教派的神祇。
     
     
    有信仰的人不一樣
    現今臺灣有將近八成的民眾擁有宗教信仰。有信仰的人,是不一樣的。有信仰的社會,更不一樣。在龍山寺和行天宮里發現,與在大陸寺廟里見到的多是拍照的游客不同,這里的寺廟,幾乎見不到拍照的,大都是虔誠地念經、虔誠地祈禱的信徒,不管是否真正入佛門受戒或入道。但,他們都是真正有信仰的人。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臺北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就有一間佛道教廟宇。如果加上未登記在案的佛道教廟宇,以及大量的媽祖廟、關公廟、土地廟、王爺廟,每平方公里廟宇可能多達數座甚至十幾座。
     
     
    做文具生意的阿旺并不是一個入了門的教 徒,他從小跟著長輩們拜佛,也拜關公、媽祖,他認為這已成為他的一種習慣。人的命是固定的,但運是可以改變的。他說,他相信做好事有好報,人一定要做好事,不能做壞事,冥冥之中上天在看著你,死后閻王會來計算你在人世間的功與過,做好事的人,上天會在你最落魄時給你一個新契機。所以,在有生的日子 里,他一定會盡量地做好事,盡量地待每一個人都好。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為抗議司法不公上訪了4年之久的林阿婆,每天都去臺灣監察機關和臺灣地區領導人府前念經、敲鈸。她說,我也不鬧、不吵,我就是祈禱他們做善事,做好事,我們很多臺灣人都是這么想的,從小在家庭里也是這樣受教育的。也許,這也是臺灣人待人溫和、禮貌、敦厚的原因之一吧。


     
     
    結束~END
    臺灣創業長期停留入臺證辦理
    臺灣買房流程
    臺灣健檢醫美入臺證辦理介紹
    臺灣包車旅游報價
    ? 亚洲精选国产专区
    <option id="q2qqq"><noscript id="q2qqq"></noscript></option>
    <blockquote id="q2qqq"><center id="q2qqq"></center></blockquote>
  • <table id="q2qqq"><center id="q2qqq"></center></table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