攻略路線:臺北龍山寺,臺北孔廟,大龍峒保安宮,艋舺清水巖祖師廟
臺北龍山寺 , 地址: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11號; 電話:(02)2302-5162;營業時間:9:00—17:00

艋舺是臺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,就是現今的"萬華",而臺北第一名剎龍山寺,就是當地居民信仰、活動、集會和指揮的中心。據說以前有一個人把佩帶的觀音菩薩香火,遺掛在一棵大榕樹上,到了夜晚竟然發出光芒。更奇怪的是有求必應,非常靈驗。所以信徒就在那個地方建立龍山寺,從清乾隆3年(公元1738年) 開始,到1740年落成。二百多年來,龍山寺經過多次的修建,整個結構是完整回字形,在傳統的寺廟建筑中,是一種非常尊貴的布局。早期臺灣海峽又叫黑水溝,風浪很大,移民都用石板來壓穩船艙,以保安全渡海來臺,后來這些石板,也就用來鋪設龍山寺前的部分廣場。在廣場上,可注意地板石材,其中切割較不整齊的部分,已有古老的歷史。
來到龍山寺可以從前殿開始欣賞。首先,可以看到殿前有1918年所制臺灣獨一無二的銅鑄龍柱,屋檐下的木雕、彩繪徐徐如生。尤其用來支撐屋頂的"網目斗拱",是臺灣寺廟的首次創作。另外,大門左邊的石雕窗上,雕有精彩的三國演義故事;右面則有一個八角竹節窗,上刻竹干,是"竹報平安"的意思。龍山寺正殿四面有一道走廊,廊上的壁面、石柱都有精巧的石雕作品,值得仔細觀賞。走進了正殿,可以看到主神─觀世音菩薩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,龍山寺正殿曾被炮火擊中,殿堂全毀,但觀音神像卻絲毫無損,所以讓信徒更加敬拜。再來到后殿和左、右翼殿,會看到很多的神佛,曾有人說"龍山寺是眾神的聚會所",就是說廟內供奉神佛非常多,大約有一百多尊,還有一個地方值得 注意,后殿殿前的一對人物石柱,造形生動,和一般寺廟以龍為題材的石柱不同。此外,左、右殿入口外側的壁面,有紅毛番吹法螺的石雕,也和香爐上憨番抬廟角有相同的趣味性。
由于臺北龍山寺正門只有節慶祭典時才打開,所以平時都從廟宇左邊的門進入,右邊的門出來。進到廟里,可看到很多善男信女虔誠祭拜、誦經念文。出了前殿,在天井上有一個香爐,香爐上"憨番抬廟角"的有趣雕塑。天井兩旁還有鐘樓和鼓樓,早上敲鐘、晚上擊鼓,來作為誦經、法會的提醒。臺北龍山寺除了因為相當靈驗常年信眾絡繹不絕外,附近的小吃及萬華區懷舊的氣氛也是吸引觀光客前往的主因之一。此外,臺北龍山寺不僅典藏許多藝術珍品,一年中更有多次節慶,都非常熱鬧,值得您前來開開眼界!!


